【活动回放】把握万亿级Fintech风口,如何选对公司职场和创业赛道?
在硅谷,投身一个万亿级风口创业是种什么体验
硅谷从来不缺少创业者。
你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这样的故事:谁又把自己创办的公司做出了几十亿估值,谁的公司又被巨头高价收购了,或是哪位高光人物的公司成功完成了上市,股价大涨。
这似乎是一个遍地撒满“成功经验”的地方,每个想要创业的人也都希望可以从前辈那里学到些什么。
但正在亲身投入到这场创业热潮里的 Andy Zhao 却有些不同看法:
“不一定要全听别人的话。”
Andy 这样说道。
他现任 Fintech 地产投资平台 Ark7 的 Co-founder 和 CEO,上线一年多的时间,已经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Ark7 的 Mobile App 也于近日投入内测,不久将公开上线。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Andy自学了房产相关的法律和监管知识,进入了一个多行业交叉的创业领域。自己摸爬滚打带着公司走上正轨,让他对创业中的各种难题都有了切身体会。
“有些人的建议,和许多书籍的理论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而且往往是因为适用范围很广所以它们才存在。”Andy 说。“可是,你做的事情往往都是独特的。”
在茫茫创业大潮里,这样的思考有时候才是真正决定创业之路走向的,而不是那些听了很多次的大道理。在 7 月的一场由职挂云帆、北加州清华校友会和上海交大硅谷校友会联合举办的线上分享活动中,Andy 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当天的另一位嘉宾,是来自知名 Fintech 公司 Earnin 的 CTO 和清源创投的合伙人 Richard Liu,他有多年的大公司高管、投资和创业经验。两人的不同经历也基本代表了硅谷华人创业的两种样本,他们一起分享了在 Fintech 这样一个万亿级风口创业的各种心路历程,希望和有创业想法的人们讨论一些“真问题”。
那一刻,他们决定创业
与正在创业“热恋期”的 Andy 不同,Richard 已经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创业周期。
Richard 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后在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在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获得 MBA。他有多年的大公司高管、投资和创业经验,早年在谷歌工作多年,担任工程总监,曾是 Enterprise Search, Shopping, Offers 和 Google Fi 的核心负责人。
2016 年 4 月,他离开谷歌联合创办了知名的下一代职业发展平台 Leap.ai ,希望为用户完成自己职业的梦想助力。2019 年 2 月,Leap.ai 被 Facebook 收购。Richard 没有在 Facebook 呆多久,就再次决定加入一家成长期的公司——a16z 旗下知名 C 轮 Fintech 公司 Earnin ,并担任 CTO。Earnin 是一家通过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来更好的为人们提供金融支持的公司。
其实无论 Andy 还是 Richard,两人最初做出创业决定的那一刻都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谈起当初的创业决定,Richard 表示,自己在谷歌时一直在负责各种产品,可以说是一直在内部“创业”。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大公司里做事是很有趣,但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觉得有些 boring。”Richard 说,于是他决定出来自己做,并聚焦在用更好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职业发展的方向,最终创办了 Leap.ai。
因此,现在回头看,他认为自己做出创业的决定其实也很顺理成章。
“在谷歌的时候我也做了很多早期的产品,我工作中最根本的点都是在思考,这些产品是否对用户有价值。”Richard 说。“其实这与创业的思考本质都是一样的。”
而 Andy 的创业决定也是如此。他毕业于上海交大 ACM 班,之后加入谷歌,并先后在谷歌、Twitter、LinkedIn 和 Uber 等多个公司担任 Tech Lead。
“我在大厂工作时,更多时候也不是被工作本身推动,而是出于希望自己可以理解需求和锻炼能力。”Andy 说。他看到一些创业的想法也会思考可行性,观察别人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利弊,以此来积累经验。2018年时候,他在自己思考房地产投资的逻辑时,逐步形成了后来 Ark 7 的商业雏形。
他认为,各种投资资产中,地产比股票等能带来更好的踏实感,能“睡得着觉”。而现有市场里,投资房地产的方式要么是买一整个房子,要么是通过一些基金的方式,把自己的资金交给别人来管,这依然无法保证更好的安全感。
“那么是否可以用 fintech 的模式,一方面降低投资门槛,一方面也保留人们的 ownership?”沿着这个思路,最终诞生了 Ark 7。
“简单来说,把每栋房子拆分成若干个股份的股票。让用户像二级市场一样来选择自己的投资组合。以前买卖的是房子,现在买卖的是股票。”Andy说。
“想明白了,觉得这个事情能在市场里找到机会,就决定创业了。”
而 Richard 在 Leap.ai 创业成功后,加入 Facebook,不过他依然希望可以再次创业。“人生嘛,走第一遍路的时候会摔的最惨,走第二遍时候会摔的更少一些。”他笑着说。“最早期的我也做过了,那么我可以加入一个中周期的公司。”因此他加入了 Earnin。
所以,很多时候创业的想法就像一颗种子,在他们仍在大厂里时就已种下,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真正发芽。
找到自己的创业优势
创业者的身上往往有一种感染力,这在当天的分享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不过,只有对创业的热情肯定不够,更需要发挥自身真正的优势来把这些想法承载并实现转化。
Richard 认为,中国人习惯性的自我审视,其实在创业中不一定是个好的思考方式。“一个创业者的职业生涯,是靠你的强项来定义的。(Career is defined by your strength)”他说。
这其实也体现在 Andy 的创业经历中。
Andy 认为,自己在大厂工作期间,更追求的就是如何独立的解决问题。
“当时我就做了很多 side project。而这都对后来创业有很多帮助。后端前端都学会了。我一早就比较明确,我在意的是看清楚用户需求,锻炼好自己的技术把这个需求解决出来,理解一个产品存在的意义和提高的效率在什么地方。这让我在创业初期能够自己做起来很多事情。”
Andy 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业优势:“我就是专注于做事情本身。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一个方向做到极致。在此基础上把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理顺。”
而这样做好之后,领导力也会自然产生。“它源于做事情本身,一场仗一场仗来打,我们专注每一步的问题如何解决。别人跟着你,是要看这个效果的。”
Richard 也表示,这样的思考方式也适用于每个人的职业规划,尤其是当大家纠结于究竟应该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时候。
Richard 把创业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早期公司,就是在没有 PMF 之前的公司。第二种往往是 B 轮之后的,hyper growth 阶段的公司。
如何决定自己的路径,就是一个思考自己优势和强项的过程。
“你真正要考虑的,是自己能不能去更一线的公司。这里能遇到更多挑战,就能学到很多东西,从而获得更好的回报。”他说。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人,可以考虑去 hyper growth 的一线公司。但这也非常需要你对自己有信心,因为没有人手把手教你,但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你可以带来很多影响力,甚至比公司更快成长。”
建立一个有你特质的公司
真正走上创业的道路后,挑战只多不少。
Richard 作为一个创业者和投资人,非常了解创业公司们的“痛”,第一个关键问题可能就是如何搭建团队。
“早期的团队搭建可能就是靠创始人的人格魅力。”Richard 说,“再往下走,创始人还要能很好的定义自己公司的文化。”
Richard 也提了一个建议:“其实有时候在公司文化上,创始人控制的越严,越不利于员工发挥自己的优势。像谷歌这样放的很松,大家会把很多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就可以做出很多成绩。”
他认为,创始人如何定义企业文化,有时候决定了他能不能吸引到更合适这个创业公司的人,并且在之后必然要经历的起起伏伏中,让团队跟着他一起走下去。
除了公司文化和团队搭建,接下来的挑战是业务方面。比如创始人自己往往是技术背景,那么他创办的 to B 的公司怎么继续拓展销售,to C 的公司如何完成更好的增长。
“大部分 to C 的公司,在创业阶段,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Andy 也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做了分享,回顾过往,他认为,Ark7 的创业历程和其他 to C 的公司还不太相同。
“我们做的这件事与开发一个社交软件是完全不同的,那个角度是需要快速迭代、用户访谈等。”Andy 说。“但我打造的是产品和用户体验,我要打造到极致。所以我早期并不在乎快速迭代,而是专注在如何把帐算明白,如何把基础设施搭建好。我要提供的是投资安全感和进一步的体验提升。”
他提到了文章开头的观点——每个公司和产品都是独特的,需要认清自己的情况,再来判断他人的建议。他回忆,当初有人曾跟他说,他们的某些功能似乎只需要一个 Excel 就可以了。但 Andy 自己思考后,最终决定,花超过一年时间来打磨。
“当然,不是说要 diss 别人的意见。而是充分消化别人的意见,选择自己合适的路。”
投身 Fintech 大潮是种什么体验
对于 Richard 和 Andy 来说,两人选择的创业和从事的领域都在 Fintech。这是一个公认的充满机遇,且在中国和美国两个最大市场都已涌现出诸多优秀公司的行业。
Richard 从更宏观的视角解读了 Fintech 的发展,并讨论了中美两个市场里的不同情况。
“把 Fintech 放到整个行业来看,其实有很多共同的趋势。比如,过去一段时间,首先成功的企业都是平台型公司,之后就是往不同领域的深入渗透,垂直的公司机会到来。这里面,最早出成果的往往是离钱最近的地方,比如 Fintech,之后像 Health tech 也是可以创造很多附加价值的领域,公司能在里面创造价值,才能有机会自己分到一部分收益。”
而在 Fintech 的发展上,中美之间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中国市场,移动支付毫无疑问是很成功的。而且,中国人口多也是一个优势。因为 Fintech 的特性决定它很难快速复制的推广给不同国家,用户多的国家就有更大的市场。”
而美国市场比中国市场则有更多的自下而上的机会。他表示,在美国做 Fintech 的创业,你可能并不需要有太强的政府背景,也可以做出创新。“比如 Andy 的团队。”
Andy 也认为,大部分创业其实都是一种对多个行业的捏合,而 Fintech 行业尤其如此。“Ark7 其实是金融,科技和房产的三个行业的融合。”他表示。
而作为一个技术背景的创始人,他需要快速学习金融以及监管的相关知识。好在美国的监管要求等,也都比较清晰。“创业可以回归到问题本身,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来实现你的想法。”
两人在当天的分享中还同时提到了 Fintech 创业充满“情怀”的一面,这是一个可以通过技术给更多人带来便利和普惠的行业,投身其中不止是物质回报的吸引,也有一种“改变世界”的少年气息。
而很多时候,这种充满梦想的味道,正是创业和创业者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欢迎继续关注
当天的更多讨论和问答,可以点击“原文链接”在职挂云帆的 YouTube 官方频道观看回放。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上海交大硅谷校友会以及相关合作伙伴后续的更多精彩分享活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上海交通大学硅谷校友会